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事情并不总是像看上去那样,这是一个重要而普遍的事实。在个人防护设备(PPE)和危险防护领域,这句话尤其适用,也许比任何其他商业领域都适用。近几十年来的全球工业化催生了安全行业。全世界的工人都在面临多重危害性防护 威胁的环境中工作。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指出,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工作场所事故或工作引发的伤病。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安全行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
虽然教育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以及安全计划和标准的制定极大地改善了现状(统计数字清楚地表明,安全行业和标准更发达的国家发生的事故更少),但对真正的保护问题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往往依然存在。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追求快速、简便和简单的答案。然而,保护工人免受有毒化学品等危害性防护 的现实并非简单明了,而是错综复杂的。要确保正确防护,就必须充分了解这种复杂性。
然而,围绕具体防护问题、个人防护设备标准和安全规程的许多基本误解或个人防护设备神话依然存在。以下是与化学防护服领域有关的五个例子。
1.误区:防化服保证零污染
最常见的防化服是带兜帽的连体服。全球用户穿上这种样式的防护服(通常已通过适当的标准认证),以防止危险化学品的侵害,并认为自己不会受到污染。
不过,无论工作服面料提供了怎样的化学屏障,穿工作服时还必须穿戴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如面罩、手套和靴子。不可避免的是,由于吸水(液体通过小孔或缝隙吸入的趋势)以及许多化学品容易蒸发,其行为更像气体而非液体,即使用胶带将接缝处密封,也很可能有少量液体渗入防护服,甚至不可避免。
对于许多化学品来说,这种低水平的污染可能并不严重。但是,有毒化学品即使是低浓度的皮肤接触,也会对健康造成严重的长期不利影响。没有直接的明显问题并不等于没有问题。这也许是全球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的部分原因。
化学防护 的现实情况是,要实现工人的零污染,唯一合理确定的方法就是使用气密防护 ,而许多企业可能会觉得很难证明这一点。然而,更好地了解当前防化服选择方法的局限性无疑是有益的。
2.误解:EN 1149-5 认证确保完全防静电防护
在许多应用中,静电放电(ESD)--火花--点燃易燃或易爆气体的风险是一个持续存在的危险。大多数类型的防护服都是由合成纤维制成的,而合成纤维在运动时很容易产生静电。工作环境,尤其是石化行业,含有大量易燃液体和蒸汽,可能会带来危险。
EN 1149,即 "防静电 "服装标准,显然是一种解决方案。事实上,正确的说法是 "静电耗散"。该标准提供了各种测试,以确认面料的表面电阻足够低,可以让任何静电荷在产生静电放电之前无害地穿过其表面消散到地面。
然而,有几个问题是许多用户没有意识到的。
首先,虽然服装面料 可以让电荷消散,但只有在存在通路的情况下,电荷才能无害接地。这可能是通过穿戴者的身体(我们大部分是水,是电的良导体)、防护服的设计(例如,附有脚的防护服可确保与地面保持接触),甚至是夹在防护服上的导电线和已知的接地点。关键在于,如果没有确认的接地路径,仅凭 EN 1149 认证并不能保证工作服具有防静电功能,仍有可能产生 ESD。
其次,在限次性 工作服织物上,通过在面料 表面涂上一层干燥的弱洗涤剂来降低表面电阻。洗涤剂具有吸湿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会吸收大气中的水分,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导电膜,从而降低电阻(或增加导电性)。从理论上讲,这样做是有效的,可以使服装达到标准中关于降低表面电阻的要求。然而,潜在的问题包括
- 它依赖于大气吸湿,因此在低湿度环境中效果较差,在非常干燥的环境中也可能无效。
- 它是一种局部处理剂,可能会被擦掉(在服装生产前涂抹在面料 上,有些可能在生产过程中丢失,甚至在到达分销商和用户手中之前),并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解。因此,建议使用新服装,避免长时间使用或重复使用。
对于用户来说,这意味着不能将简单的 EN 1149 标准认证视为有效防静电或静电消散特性的保证。在易爆或易燃环境中最大限度地降低静电消散风险,同样取决于对服装的使用管理。没有适当的管理,EN 1149 认证可能毫无意义。
3.误区:更高的微粒过滤等于更好的除尘防护
一个合理的假设是,用颗粒过滤效率更高的面料 制成的防护服可以更好地防护 有害粉尘。
然而,情况未必如此。
任何化学防护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化学物质会进入防护服内部?对于粉尘颗粒,答案就在于 "贝洛斯效应"。
当穿着限次性 移动时,里面的空气会发生变化。如果空气不能轻易通过面料,就会被迫通过防护服结构中的其他开口--拉链、接缝孔,尤其是防护服与其他个人防护设备(如面罩、手套和靴子)之间的缝隙。这导致空气不断进出防护服,防护服就像一对风箱,防护服也因此而得名。空气中的任何灰尘颗粒都会被这些气流吸入防护服内部。
反之,如果面料 的透气性能更强,让空气更容易通过,那么衣服产生的风箱效应就会更小,从而减少气流,导致吸入内部的微粒更少。
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事实上,它是灰尘颗粒最终进入限次性 工作服的唯一解释。Type 5 粉尘内漏测试可以证明这一点。该测试测量的是在测试者做不同动作时,防护服外的灰尘最终进入防护服内的百分比。比较透气和不透气的工作服就能突出这一点。
这些数据证明了两个关键点:
首先,尽管微孔薄膜连体服的微粒过滤效果更好,但 SMMS 连体服的整体向内渗漏率更低,因为透气面料 可减少风箱效应,吸入连体服的微粒更少,这证明了风箱效应的存在。
其次,在每个动作过程中,微孔薄膜工作服的向内渗漏率要高得多,因为它产生的波纹管效应要大得多--尤其是在最剧烈的动作(下蹲)过程中。
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户不应认为防微粒性能较好的工作服会自动提供更好的防护。如果它的透气性较低或较差,就有可能产生更大的波纹管效应,导致微粒更容易被吸入防护服内部。
4.误区:个人防护设备标准总是很明确,并能保证充分防护
哦,要是一直这样就好了!
个人防护设备标准--无论是美国消防协会(NFPA)、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还是欧洲标准(EN)--无疑都是保障人们安全的重要积极力量。这些标准确保个人防护设备达到最低性能要求,并允许用户对其性能进行比较,从而为任务选择最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然而,这些标准的编写方式往往使其难以阅读和理解,从而削弱了其潜在的积极影响。下面是一个例子:
EN 943 是气密服的标准。本段说明了实际性能测试所需的样品数量:
"应进行四次测试。对于增强型坚固性防护服,应测试两套样品防护服,每套由两名受试者测试。对于普通坚固性防护服,应由两名受试者分别测试两套新的样品防护服(共四套防护服)"。
只要稍加努力,就能解读出其中的含义。但它真的清晰、简洁、明确吗?
也许是因为标准的编写方式并不 "方便用户",所以真正阅读这些标准的人并不多。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像这样的重要段落经常被忽视,这些段落出自 EN 14325 标准,该标准规定了防护服的方法和分类,并与防化服面料 抗渗透性测试有关:
"仅根据特定测试化学品的归一化 1 突破时间值来考虑特定防化服的安全穿戴时间是危险的"。
遗憾的是,许多化学防护服的设计者都忽略了这一点,因为它明确建议不要做的事情,恰恰是市场上许多人都在做的事情!
毫无疑问,标准有助于保障人们的安全。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业内人士真正读懂这些标准,重新编写这些标准时应简明扼要,使其更加有效。
5.误区:任何分销商或制造商都能提供有效的个人防护设备指导
个人防护设备分销商是个人防护设备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它们并不生产产品,而且许多分销商销售的产品多达数千种。因此,即使有再好的意愿,他们也不可能掌握单个个人防护设备项目所需的深入专业知识。
防护 和个人防护 设备的世界是复杂的。在人们越来越追求快速、简便答案的文化氛围中,安全从业人员需要与真正的专家联系方式 --制造商需要花时间了解复杂性,准确解释标准,并确保工人获得必要的防护。真正的个人防护设备专家非常宝贵。
在莱克兰,我们的使命是保护人类。确保工人安全是我们的核心。我们在化学防护服的开发、制造和供应方面拥有四十多年的经验。当您的工人需要防护 危险化学品时,我们是专家,也是您的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咨询有关化学防护的问题。我们将帮助保护您的员工。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工作。